我心中理想的高考录取模式
我心中理想的大学录取模式是公立全国性的大学院校要面向全国招生,招生人数先按学生人数的比例分配指标,指标分配到的级别不是各省级,而是下放到各地市,甚至是区县,再逐渐根据在校生情况和毕业生情况调整指标分配比例。具体原因,各们看官请上眼。
一、高考是教学教育的指挥棒,大学录取指标只分配到省,给各省中学很大空间去恶性竞争。
高考招生指标只下到省里,就极有可能在该省形成一个超级中学,垄断该省教育资源,形成一超多弱,恶性竞争的教育格局。很不幸,河北就是这样一个省份。在15年前,河北的教育资源还是群雄逐鹿时代,各地级市一中虽然考上名校的人数不同,但总体还是差异不大。随后的四五年间,天地间霹雳一声雷响,某中学横空出世,迅速崛起。崛起的原因跟该学校极其严格的极其精细化的管理是分不开的,网上传的学生跑操视频和作息时间表就是证明;也跟该校每天大题量的练习是分不开的,网上也传的有该校某女生做题等身,不是,是超身的图片。当然,如果没有好的生源,只靠严格而精细化的管理以及大题量的练习 ,不可能这么快的发展起来,也不可能就走上顶尖学校的地位。学校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生源的竞争,该校显然很明白这一点,在几年间,以及一直延伸到现在,该校是如何利用各种手段从全省各地市来抢挖生源的,在此不便详述。结果是从此之后,河北省高考文理科前十名便常常被该校垄断,我心中理想的高考录取模式,考上清华北大的人数近几年更是破百人,每年高考完后,考分700分以上的人数常常使其他省市的学校咋舌,惊掉一身鸡皮疙瘩。而省内其他地市的学校则只能在其残羹冷炙中再去分一杯羹,这种一超多弱的局面正是高考指挥棒下指标只分配到省而造成的,当然也跟某此相关部门脱不了干系。
二、各地中学为求生存狠抓只抓成绩的教育方式对国家选拔人才培养人才的目的是不同轨的,甚至是有害而无利的。
该校崛起之后,先是全省,然后是全国的中学领导带老师蜂拥到该校参观学习其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式。但老师是没办法学习其严格的及其精细化的管理方式的,也没有办法学习其如何狠抓生源(这也不给你讲),更没办法学习其各种奖励制度。学习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只学习其中一个方面就可以的,日本的明治维新向西方学习,是系统的学习,是自上而下的全方位学习,明治维新成功了。中国的洋务运动也是向西方学习,是自下而上的学习了皮毛,洋务运动失败了。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这篇文章:读《系统论》,有感。各学校向该校学习也只是学到了皮毛,学到了跑操、学到了卡时间,学生没时间洗澡、没时间刷牙,只能课间在教学楼的水房里胡乱抹把脸,学到了晚上睡觉不能脱衣服,以便第二天早晨 2分钟就跑到操场,等等这些靠压榨学生时间来获取成绩的方法。于是,近年来师生矛盾骤然紧张,学生跳楼和老师猝死的人数迅速上涨。一个学校的做法也通过各个学校的竞相学习传播到了一个省、周边的省、远方的省,一个国家的中学都在这么做。这就是剧场效应,当前一排的一个人站起来看的时候,就导致后排的、再后一排的、直到最后一排的全都站起来看。
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一天24小时,当过渡压榨其在某一方面的能力时,他也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再去发展其它方面的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不知道算不算杰出的人才,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学班主任兼地理老师,也没有大学的数据来看各中学输送到该大学的学生的发展情况及就业情况,但却有数据来看本地初中校升到本高中的学生的发展情况。本地某县的私立初中是填鸭式吐哺式教学,管理非常严格细致,每年初中毕业中考的成绩都很不错,所以招生的规模也非常大。该校毕业的学生升入到本校上高中的时候,入学成绩都是排在班里前列的,但不用多久,最多两次月考之后,这些学生的考试成绩就会退到后列,而且不是一个人这样,是20个人里就有18个人这样退步。高中学生到大学,会不会也出现这种现象呢?国家的发展靠人才,民族的复兴靠人才,这种教育模式,是否能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呢?我们需要数据。
三、把指标下放到各地市甚至区县有利于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也有利于更广层面的为国家选拔人才。
指标到省里,可以在省里形成一个超级中学,如果把指标下放到区县,只有在这个县里上学的才有指标,自然就不会形成全省的超级中学了。而且考的越差的县区,可能越能吸引好学生,因为有指标,学生差的话好学生过来竞争力更小,当过来的人数多到比别的学校多的时候,学生又会外流,就像一碗水一样,不够刚流进,满了则溢出,这样就基本上保证了各地学生的均衡,促进了各个县区的均衡发展。这就像NBA选秀,弱的队先选,强的队后选,保证各队实力不至于拉的太大。而不是越强越先选,赢者能吃,造成垄断。最终形成一强多弱的格局,也不利于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先按考生人数平均分配指标是在假设各地智商和情商平均的前提下。以后根据大学在校生的发展情况调整指标比例。
先按考生人数平均分配指标,其实各地的考生的智商和情商差别应该是不大的,而影响人生发展的主要因素,应该并不是高中的知识基础,而归根结底是这个人的智商和情商,聪明的人和情商高的人,真的是做什么都可以做的很出色。但各地毕竟还是有差异的,这个差异有智商情商的差异,也有基础教育的差异,还有社会环境的差异,以及传承下来的社会文化氛围的差异,而这些差异也会影响人生的发展。那就可以根据在校生的发展情况和毕业生的发展情况进行指标调整,哪个县区的发展情况好,就增加指标,哪个县区的发展情况差,就减少指标。
大家有什么想法呢, 可以留言聊聊!
另:推荐一本书给大家,同学写的《大宋王朝1120》。新华书店和各大网站都有销售,了解宋朝年间那些事,还看大宋王朝1120。
2019年1月25日